
易筋經是一門歷史悠久、流傳廣泛的中國傳統功法,也是一指禪推拿流派的重要組成部分。易筋經健身法是一種以強身壯力為主的鍛煉方法。“易”有變易的意義,“筋”指筋脈。它的主要特點是以動為主,動靜結合,內靜以收心調息,外動以易筋壯骨。因此,經常練習易筋經能達到理筋舒筋強筋,健身養心的功效。
歷史源流
相傳易筋經乃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子,印度佛教第二十八祖,“東土”(中國)禪宗初祖達摩所創,并經僧人般刺密諦譯成漢文,但目前沒有文獻支持這一說法。
清代凌廷堪在《校禮堂文集·與程麗仲書》中認為易筋經是明朝天啟年(公元1624年)由天臺紫凝道人假托達摩之名而編創。
易筋經十二式首見于明末章氏輯本,咸豐八年(1858)潘蔚將“易筋經十二勢”輯入其所撰的《衛生要術》,光緒七年(1881)王祖源對《衛生要術》一書重加摹刻,,更名為《內功圖說》,繼而流傳極廣,變化亦多。在1990年出版的《達摩洗髓易筋經》中,此十二式功法又被稱作“韋馱勁十二勢”。
有學者分析易筋經十二勢動作后認為,易筋經動作多為仿效農民的各種農活姿勢,演化而成的一種鍛煉方法。如韋馱獻杵勢,效仿農民用木杵舂米的動作;韋馱獻杵第三勢,效仿擔糧動作;韋馱獻杵第二勢,則是效仿凈糧動作;再如倒拽九牛尾勢,是效仿牽牛拉糧之動作;工尾勢,則是躬身收糧之動作等等。有佛家練功者,將其內容用禪宗的語言來代替,并借托達摩所創,故又有“少林派達摩易筋經十二式”之說。
易筋經鍛煉機理
筋是人體重要的軟組織,是聯絡關節之間的一種堅韌組織,即肌腱,它溝通里外、維系臟腑,是人體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筋乃人身經絡之外,骨節之外,肌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處非絡,聯絡周身,通行血脈而為精神之外輔。如人肩之能負,手之能攝,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潑靈動者,皆筋之挺然者也。人的筋有弛、攣、靡、弱、縮、壯、舒、勁、和等種種情形。筋壯則強,舒則長,勁則剛,和則康,擁有健康的筋就會擁有健康的肌體。筋弛則病,攣則瘦,靡則痿,弱則懈,縮則亡,筋的病變會導致機體多種疾病。
易筋經之“易”,可以解釋為改變或變換,據易筋經之旨意,此處可延伸為增強、修復之意。“易筋”就是把筋攣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強,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縮者易之以長,筋靡者易之以壯,從而將痿弱的“筋”修復成強壯的“筋”,并且延緩“筋”的衰弱。“經”則是指方法。易筋經就是通過特定的方法,進行自我調身、調息、調心的鍛煉,修復、增強經筋機能,達到調整臟腑功能,培育正氣的目的。
易筋經訓練要點
易筋經十二勢練習中強調調身、調息和調心,鍛煉過程中要求達到氣盈力健,骨勁膜堅,剛中有柔,柔中有剛,靜中求動,動中含靜,意力統一的境界。
易筋經鍛煉時,既不能按圖索驥,空擺架勢,也不可隨心所欲,改變程式。應以意領氣,意守丹田。做到松、靜、自然、舒適。鍛煉應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練功的時間、次數、姿勢的選擇及動作的強度等都要因人、因時、因地而異,一般以練功后微微出汗為宜。衣服要寬松適度,以免妨礙鍛煉和出汗著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