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文化的珍寶,而中醫文化更是其中一顆璀璨明珠。作為唯一仍在發揮作用的傳統科學文化,中醫文化在當代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醫治疾病的作用,其獨樹一幟的醫療方法實用性廣推廣性強,奉行的原則思想正是我們現在推崇的,尊崇的精神道德與現在提倡的榮辱觀不謀而合,并且其分支養生文化也是近年來逐步映入人們眼簾的“新興”事物。
“養生又稱攝生、養性。養生學又稱為養生之道,是研究如何增強體質、防御疾病、延年益壽的學問。”[5]古代的養生方法包括四時調攝,精神調攝,生活調攝,藥物輔助和保健氣功等等。這些我們其實都很熟悉,因為我們現在依舊受用于此。古時名醫華佗創立五禽戲,著名武者張三豐發明太極,流傳甚廣的氣功等這些都是身體養生,也是我們現在推廣的養生之術。清晨的公園里我們總會看到老奶奶老爺爺們還在打著太極,練習氣功以修養身心,延年益壽。如今倡導的是健康生活,這是社會發展的表現,人們不再局限于經濟的富足,而愈發的重視自己生活方式的正確性和快樂,更追求要均衡膳食,適度運動和心理健康。這是西醫所不能賦予我們的,但卻是中醫千年來所一直提倡的,治病要根治,心病還須心藥醫,以人為本也在其中。不得不贊嘆中醫的“先見之明”。所以發揚中醫是一條正確的路。
在提倡中醫的前提之下,我們也要清醒的看到中醫具有的局限性。中醫是基于實踐和經驗而建立起來的,很多方法不具有科學性,所以我們在傳承發揚的時候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辯證的看待中醫文化,既不能全方位的肯定,也不能全盤否定。與西方醫學相輔相成,互相補充才是最明智的選擇,俗語說中西結合包治百病。
“世界上任何國家的現代化都不可能建立在完全否定本國民族文化的基礎之上,中國的現代化也是如此。”[6]隨著歷史的大潮依舊在不斷向前馬不停蹄的洶涌著,我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應該始終保持著尊重與珍惜的態度,那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炎黃子孫物價的珍寶,其中的傳統中醫文化更是瑰寶中一顆璀璨絢爛的明珠,外人求之不得。對于它們,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傳承,發揚光大,并適當的進行更新,勇敢拋棄糟粕,讓其更適用于當代社會,更好的服務人類,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它的積極作用,不辜負先輩們的心血與汗水。我相信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一個更加光輝燦爛的中國新中醫文化將會出現與世界的東方。